泌乳素增高与不孕
【案例】
小赵与丈夫结婚之后,双方的父母都盼望早生贵子。可小赵婚后二年半的时间腹中居然毫无动静,而且月经稀少,有时乳头溢出乳汁一样的东西,甚至还有颜面潮红、心慌烦躁、腰膝酸软等更年期才具有的症状,她没少去医院,做了不少检查,较终经过检查血清大夫说是泌乳素升高的原因。
像小赵夫妇这样的情况,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多见的。泌乳素增高,就是不孕的“罪魁祸首”。泌乳素升高,医学上称作高泌乳素血症,这是一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失调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月经量明显减少,月经稀发甚至闭经,不孕,溢乳,更年期症状等。这种疾病约占内分泌因素不孕的20%左右。别看该病就这些简单的症状,但产生的原因却相当复杂。
泌乳素来龙去脉
当产妇生下可爱的小宝宝时,其较需要、较富有营养价值的乳汁就会自动分泌,以源源不断的哺养婴儿,这一现象就是因为婴儿不断吸吮乳头泌乳素得以维持在一定水平的功劳。可以这样说,没有泌乳素的增多,乳汁分泌就是一句空话,就无从谈起。而且它还有促进乳腺发育的作用。但不是养育孩子的时候,倘若泌乳素高于正常,就会闹出乱子来,要想怀孕生育是很困难的。
泌乳素是一种多肽激素,由集中于垂体后方两侧的专一细胞所分泌,与生长激素源于同一细胞。泌乳素的分泌是脉冲式的,一天之中就有很大的变化。睡眠1小时内泌乳素分泌的脉冲幅度迅速提高,之后在睡眠中分泌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醒后则开始下降。清晨3、4点钟时血清的泌乳素分泌浓度是中午的一倍。
泌乳素的分泌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泌乳素的分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黄体酮、地塞米松、肾上腺皮质醇等药物,剧烈的体力活动、创伤等急性应激情况都可以引起泌乳素的分泌增多。
部分药物也可引起泌乳素升高。较长时期服用利血平、氯丙嗪、吗啡等药物可通过改变多巴胺的产生、吸收和代谢来抑制催乳素抑制因子的释放,以致于泌乳素分泌过多,导致闭经溢乳。口服避孕药可引起垂体分泌的泌乳素增高与促性腺激素减少,进而出现闭经溢乳,有些口服避孕药者不能马上怀孕,就是这个原因。
另外一些原因也可导致泌乳素升高。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特发性闭经溢乳综合征、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肾功能不全、支气管癌等疾病,也可引起泌乳素升高。
泌乳素增高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垂体肿瘤,这是由于肿瘤是由分泌泌乳素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处于失控状态而无节制地分泌泌乳素,同时也会因垂体柄受压等原因造成泌乳素升高。
为何导致不怀孕?
泌乳素升高可大幅度地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如卵泡生成素、黄体生成素)的正常分泌,影响卵泡正常发育、排卵功能和孕育功能。卵泡生成素分泌减少,就会直接导致卵巢中的卵泡发育障碍,发育弱小或不健全(B超观察可见到直径小于18毫米或更小的卵泡),较终不能受孕;而孕激素(黄体生成素)分泌不足则引起黄体功能不健全,难以维持受精的卵泡继续着床、发育(如测试基础体温则显示低于36.8℃以下的低温相),不易怀孕,即使受孕也很容易发生流产。
此外,泌乳素过高还会使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失去应有的反应能力,雌激素、孕激素合成因而明显减少,使在受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雌激素呈现低水平状态,直接影响孕育功能。当性激素的大量减少至一定程度,还会使患者出现酷似女性更年期的诸多症状。
如何控制泌乳素?
泌乳素升高所致的不孕,原因是多方面的,血清中的泌乳素增高只是一个症状,治疗不可就症治病,一味降低泌乳素。泌乳素升高往往还有其他的症状,应根据临床表现明察原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凡是出现闭经溢乳者,一般要进行相关的内分泌检查有那些?
◆卵巢功能检查
◆垂体功能检查
◆甲状腺功能测定
◆肾上腺功能测定
◆生长激素测定以及泌乳素兴奋和抑制试验等
对于部分患者还要进行X线检查,怀疑有垂体肿瘤时,需要进行视野检查。这些检查,都必须在医院进行,可以放心的是,检查本身没有任何创伤和痛苦,不要有什么顾虑。对于药物导致的泌乳素升高,停药后可望自行降低。
药物可以控制泌乳素升高,如溴隐亭、左旋多巴、克罗米酚、维生素B6等。对于口服药物效果不理想者,可对罹患垂体肿瘤者实施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垂体腺瘤手术切除效果良好,性强,术后并发症少,其缺点是不易全部、切除,对于不宜手术者则可考虑运用放疗的办法,至于孰优孰劣,要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中药对促进排卵受孕、缓解主要症状、消除垂体肿瘤都有的治疗效果。凡是有垂体肿瘤者,中药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注意补肾填精,常用的药物为丹参、赤芍、鳖甲、三棱、莪术、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仙灵脾、肉苁蓉等。如果出现诸如更年期综合征之类的症状,治宜补肾养精为主,同时佐以化瘀养血,常用的药物有熟地、白芍、枸杞子、山茱萸、旱莲草、桑椹子、何首乌、当归、红花、桃仁、鸡血藤等。对于没有排卵、闭经者,还可以运用通经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尽早怀孕的目的,常用的药物有大黄、当归、肉苁蓉、沙苑子、制香附、鹿角霜等。
服用中药也要根据月经周期,确定服药种类和剂量。服用中药治疗泌乳素升高,要根据具体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宜一方到底,应在大夫的指导下辨证服用。